政企之桥 会员之家
——记重庆市农产品加工业协会
今年2月,黔江区一家农产品加工企业为完成订单生产需扩大厂房规模,不料遭遇土地、资金等诸多政策“瓶颈”。正当此节骨眼时,恰逢一场“及时雨”——市农产品加工业协会组织有关专家及分管部门在黔江召开了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政策解读会”,并现场诊断企业“疑难杂症”,为会员企业送去“及时雨”。
协会根据会员企业的需求,相继组织的会长沙龙、银企对接、投资考察等一系列活动,让企业家们获益匪浅。会员们不无感慨地说:“常回‘娘家’走走,有事可办事,无事可诉衷肠。”
“桥梁” “纽带”作用显著
为摸清全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家底”,从去年10月开始,协会在市中小企业局的指导下,组织专门班子,对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摸底调查,对“一圈”、“两翼”28个区县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重点调研,最后形成了《重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调查报告》,对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作了一次全面而系统化的行业梳理、分析、研判,为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研究制定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
协会成立以来,先后召开了4次常务理事会或常务理事(扩大)会议,每次都邀请了市中小企业局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相关处室负责人参会。协会的理事会议很好地发挥了会员企业联系政府的“桥梁”、“纽带”作用。市中小企业局局长马发骧一年来曾两次参加常务理事会议,给予有力指导。
9月11日下午,协会举行了第四次常务理事扩大会暨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调研座谈会,34家会员企业老板出席会议,市中小企业局局长马发骧、副局长马奇昌及产业处副处长彭光荣等全程参会。会议重点对《重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调查报告》进行了通报、讨论及修改,与会人员纷纷就《报告》内容、结构、反映的问题及政策措施等展开了热烈讨论。各会员企业踊跃发言,与市中小企业局领导面对面交流,把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难题悉数列了出来,局长处长们认真倾听、认真记录,还不时插话,理事会议热烈、和谐、别开生面。
在听完会员企业的发言后,马发骧首先肯定了农产品加工业在我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支柱产业的重要地位,他就农产品加工企业对统筹城乡发展,“科学发展、富民兴渝”,提供劳动岗位、解决就业、增加经济总量、增加税收等方面所作的重大贡献给予高度赞扬,并就政府如何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提出两点意见。他说:“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支柱产业,政府理应加大其扶持力度。从2013年起,市级乡镇企业发展资金用于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比例不得少于80%,市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农产品加工业的比例不得少于25%-30%。”
为依法治业、以德兴业,加强行业管理和行业自律,规范市场秩序,协会还制定了《重庆市农产品加工业协会行业自律公约》,从严格遵守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及农产品加工强制性标准等9个方面规范了会员企业的行为。
“政策解读”服务创新
何为“政策解读会”?
即由协会组织市中小企业局、市农委等涉农部门负责人及相关专家一起下到区县,宣传解析政府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相关扶持政策,现场辅导企业如何申报专项补助资金,与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
协会自成立以来,已先后3次在忠县、渝北、黔江召开了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政策解读会”,共有400多家会员企业和非会员企业参加了“政策解读会”。
协会通过“政策解读会”把市委、市政府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阳光”普照到每个会员企业身上。一些会员企业老板参加了“政策解读会”后感受深刻,表示要充分利用国家的扶持优惠政策将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政策解读会”不但为企业争取专项发展资金加强了政策咨询指导,推动了农产品加工业相关优惠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和兑现,而且还为企业解疑释惑,问诊把脉,成为协会服务会员企业的有效举措。据不完全统计,通过3次解读会,推动会员企业申报和落实各种专项补助资金3000多万元。
整合资源抱团发展
协会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若干意见》确立的“十二五”要培育农产品加工、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的战略目标,提出打造一个西部一流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园,探索一条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整合资源抱团发展”、做大做强的新途径。
协会秘书长黄春蕊说,农产品加工企业多数属于中小微企业,在发展中面临征地难、融资难等诸多政策“瓶颈”,这个加工产业园将由协会牵头,整合各种资源优势,打破目前“单打独斗”的格局,把具有发展前景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聚集在一起“抱团发展”。有关专家表示,这个产业园一旦建成,对增强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竞争力和扩大重庆农产品在全国的市场影响力将发挥巨大作用。
协会与会员企业奇易网络信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商定,依托奇易网巨大的客户群,联袂打造 “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使全体会员企业的产品销售实现“扁平化”,减少中间环节,让产品直接打入市场终端,节约销售成本。凡会员企业,3年内免费注册,免费发布产品信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