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条产业“龙” 舞亮新农村
——农产品加工业挑起我市城乡统筹发展的“大梁”
重庆农产品加工精品展示厅
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十二五”期间要培育农副产品加工、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富民兴渝”的重要举措,尤其对统筹城乡发展、解决就业、推进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近年来,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形成了门类齐全、产业链条健全、产业带动力强、品牌凸显的良好局面,年销售额超过1000亿元,已成为我市新崛起的一大支柱产业。
由重庆市中小企业局和本报主办并推出的“统筹城乡发展的中流砥柱——我市农产品加工业系列报道”,旨在通过全面展示农产品加工业的辉煌成就,反映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传递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心声,引起全社会对该行业的关注,为该行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从而推动该行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大地飞歌,沃野生金。
“十一五”期间,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已形成了门类齐全、产业链条健全、产业带动力强、品牌凸显、拉动我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产业。到2011年底,全市拥有农产品加工业11270户,从业人数57.47万人,实现总产值2245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1604.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3.55%;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2153.7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561.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的13.72%;实现利税总额160.01亿元。
农产品加工业在带动农民就业增收,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新农村建设,提高城镇化率等方面发挥出巨大的作用,挑起了我市城乡统筹发展的“大梁”。
门类齐全 “链条”完善 十大农产品加工产业各具特色
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已形成了以粮油、畜禽、果品、蔬菜、水产品、中药材、林产品、纺织、皮革和烟草加工为主的产业链条健全的十大门类体系。
——粮油加工业。重庆的稻米、薯类、杂粮、油菜等粮油资源丰富,粮油加工业现已初步建立起以粮油加工与制造为主的粮油加工体系,涌现出红蜻蜓、诗仙太白、山城啤酒、重庆啤酒、正大饲料、希望饲料等一大批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产业布局上,以商品粮油生产基地为依托,原料产地以初加工为主,主城和中心城市以精深加工为主,具有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产业特色。
——畜禽加工业。重庆是生猪主产地,草食性动物、家禽等畜禽资源十分丰富。在“十一五”期间,我市已基本形成肉制品加工、乳制品加工和畜禽副产品加工为主的畜禽加工业体系,主要有肉制品、乳品、皮革、肠衣、猪鬃、羽绒等畜禽副产品加工业。在主城区和中心城市及渝西地区,有猪肉加工、乳制品加工、禽蛋加工和畜禽副产品加工产业;在三峡生态经济区,布局了猪肉、牛肉、羊肉加工以及特色畜产品加工产业。畜禽产品加工企业在不断提高产品档次的同时,还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出口。
——蔬菜加工业。蔬菜是重庆的优势农产品,在“十一五”期间,我市依靠科技进步,发展无公害、无污染的绿色蔬菜基地,提高蔬菜品质。重点发展榨菜加工,大力发展普通蔬菜加工,加快发展具有出口潜力的蔬菜罐头、速冻菜、脱水菜、蔬菜汁、蔬菜粉、蔬菜脆片及保健蔬菜等,形成了以“乌江”、“鱼泉”、涪陵辣妹子集团等为代表的骨干企业和品牌产品。
——中药材加工业。重庆是中药材传统产地,具有发展中药(材)加工的良好条件。现已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中药材优势产业带,培育了太极集团、三峡牧业集团、希尔安药业等一批在全国具有影响力和重要地位的中药材基地和中草药加工骨干企业,建立了较完善的中药材加工体系。
——纺织加工业。重庆是全国重要的老纺织基地,我市以纺织工业园区和重点项目为载体,以市场为导向,实行产地初加工,集中精深加工。产业门类包括棉纺织、丝绸、麻纺织、毛纺织、针织、服装、羽绒和兔毛加工等,基本形成了上中下游相衔接、门类齐全、区域分工协作的纺织加工布局。
此外,我市果品加工业、水产品加工业、皮革工业、烟草加工业均具有各自的优势与特色,并形成了相当的规模。丰都恒都“肉牛”、忠县“派森百”、荣昌“黑花生”、綦江“饭遭殃”、江津“米花糖”、合川“桃片糕”等品牌优势明显,潜力巨大。
认识到位 多措并举 各级政府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扶持力度
重庆是一个大城市、大农村并存,城乡二元结构凸现的直辖市,全市3300多万人口中农业人口占2196万人。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载体,作为吸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作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城镇化率的重要抓手,采取多种措施,加大了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扶持力度。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于2007年专门出台了《关于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意见》(渝办发〔2007〕310号),明确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三大优惠政策:一是财税扶持。给予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财政贷款贴息;老少边穷地区新办的农产品加工企业3年内减免企业所得税;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开发费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近几年来,市中小企业局、市农委每年共安排近1亿元的贷款贴息资金,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二是收费优惠。城市规划区外农产品加工项目,一次性固定资产投资2000万元以上的免收城市建设配套费;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基地和加工设施用电,按所在区县农业生产用电价格优惠计费;对新批准建立的农产品专业市场免收3年市场管理费。三是用地优先。对市级以上龙头企业、示范企业经营所需用地优先审批,费用按重点项目用地标准低限执行。
市政府还下发了渝办发〔2011〕245号文件,明确规定“两翼”地区市级以上(含市级)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内食品企业缴纳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确有困难的,经市地税局审批后,定期减征或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对市级以上(含市级)从事食品加工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其地方留成部分全额补助企业等。
各级政府还通过在政策、资金、信息等方面扶持龙头企业,以此为示范,带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目前,我市现有国家级龙头企业32家、市级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152家、国家级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20家,涌现出天友乳业、德庄实业、红星中药材等一大批规模较大、带动性强、拥有较高自主研发能力的优势企业。
铜梁县专门出台了《加快工业发展的十条意见》,采取对农产品加工业贷款贴息,技改扩规成套设备补助,发展以纺织为特色的侣俸小企业创业基地、以食品加工制造为特色的巴川小企业创业基地等,支持鼓励龙头企业打造优质品牌,开拓潜力市场等措施,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截至2011年底,全县共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8户,实现总产值54.47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27.3%。
垫江县通过落实“五个一”机制,即成立一个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确定一名负责人、建立一套班子、健全一套运行机制、落实一笔工作经费,加强对全县农产品加工业的宏观管理和行业指导,制定行业发展规划,及时分析研究国内外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并提出对策措施,协助企业包装项目、申报品牌,协调企业、部门之间的关系,有力地推动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全县有农产品加工企业491个,从业人员13176人。2011年全县农产品加工业实现总产值39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7.7亿元。
以“农”带农 富民兴城 农产品加工业挑起城乡统筹发展大梁
农产品加工业在落实“314”战略部署,富民兴渝中发挥出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已成为我市统筹城乡发展的中流砥柱。
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
我市大多数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把农户作为企业的“第一生产车间”,通过签订契约加强服务,采取为农户提供种雏、种子和技术,实行保护价收购等措施,建立和完善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连接机制。近年来,我市农产品加工业从业人员一直保持增长态势,广大农民还从产中环节向产前和产后环节延伸,从事农产品加工和运销,从而获取了农业的后续利润,增加了收入。2011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吸纳就业人员57.47万人。季节性大量用工时,户均吸纳农村劳动力200人以上,支付工资总额72.6亿元,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每月人均在2800元以上,
据荣昌县双龙夏布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夏布的编织技艺相对简单,农村的很多妇女、老人都可胜任。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方式,带动盘龙镇及周边地区从事种麻、绩纱、编织、出口销售的人员达10多万人,形成10万夏布产业大军,年产夏布近100万匹,受益农民户均年增收2万多元。
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载体。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以市场为导向,对农产品生产的品质、数量、集中度提出了更高要求,极大地推进了农业结构调整。
目前,全市通过1013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其中国家级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20家,市级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152家)的带动,已建成各类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1800余万亩,初步形成了蔬菜、柑橘、生猪、中药材、草食牲畜、优质蚕茧、笋竹等特色农业产业带,在种、养、加、销各个环节培育和壮大了一批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形成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加工基地(园区)。全市共有27个农产品加工基地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和创业基地,有市级农产品加工基地12个。各区县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基本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组织”等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格局。
南川区在71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引领下,全区形成了以优质粮油、蔬菜、畜禽三大优势产业,笋竹、中药材、茶叶、花卉苗木、休闲农业五大特色产业的发展格局,建成万亩产业片9个、千亩产业园46个、规模化畜禽养殖场3200个,优质稻、笋竹、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24万亩,农产品“三品一标”数量达182个,成为全市最大的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区。
转移农村劳动力,加速城镇化进程。
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吸纳器”,成为城镇建设的“催生婆”。
“十一五”末,全市城镇化率提高到55%,农产品加工业的异军崛起,为此作出了重要贡献。
黔江区农产品加工业占工业“半壁江山”。截至2011年底,全区农产品加工业企业60户,完成总产值84.1亿元,占全区工业的56.2%;实交税金21.2亿元,占全区工业的92.6%,形成了烟草制品业、食品加工业、饮料制造业、纺织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医药制造业六大主导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加速了城镇化进程,主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全区城镇化率增长速度为“十一五”期间的一倍。
万州分水镇是农业部确定的“全国农产品加工基地”,是重庆城乡统筹示范镇、重庆市经济百强镇。该镇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60余家,2011年实现产值10亿元。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不但吸引了众多村民主动向集镇转移,实现了由村民向居民的角色转换,还不断“催生”出新的城区。镇党委书记刘体良称:“目前分水镇有场镇人口2.8万人,近3年来,场镇人口的增长速度每年均超过10%。”
荣昌河包镇有着悠久的粉条生产历史,该镇大力发展粉条加工业,以“粉”兴镇,“因粉兴镇”,目前全镇拥有35户加工企业,粉条年产量14.5万吨,产品远销全国20个省区市,占重庆、成都火锅粉条市场份额的80%。
十条“巨龙”闹巴渝,城乡统筹唱新枝。
市中小企业局局长马发骧表示,下一步,我市将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大会精神为指导,走以特色效益为核心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子,坚持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载体、带动“两翼”农户万元增收的龙头,以农产品加工综合利用和精深加工为方向,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基本途径,以发展特色产业、名牌产品为重点,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努力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力争“十二五”内扶持培育1个销售收入千亿级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2-3家上市公司,5个年销售收入过50亿元、10个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龙头企业;新增市级农产品加工基地24个,累计达到30个;新增市级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100家,累计达到300家。力争在“十二五”末,使全市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3000亿元,主要农产品加工率达到50%,农业产值与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之比达到1∶2-3以上,为“科学发展,富民兴渝”作出新的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