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入 融资 减负 集聚 服务本报记者 吴刚 实习生 李玉立 李思漫 |
作为2014年全市25个重点专项改革之一的“完善小微企业扶持机制”,实施一年以来效果如何?8月25日,参加全市中小微企业座谈会的企业主代表们的整体感受是:政策得力,企业经营状况普遍好转。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市新设立小微企业数比去年同期多增1.3万户;中小企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11.3%,高于全市GDP增速0.3个百分点;重点监测的中小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较去年同期增长11.5%。 “重庆制定了16条政策措施来完善小微企业扶持机制,使全市中小微企业整体上呈现量增、质优、趋稳、增效的运行特点。”市中小企业局局长尹华川说。 政策帮扶,渝欧公司一年业绩增长近十倍 每月的订单量从2000余单增长到18000余单,交易额从50余万元增长到640余万元——实现这样的业务提升,重庆渝欧跨境电商公司(下称渝欧公司)只用了一年时间。 不过,在创立之初,这家公司举步维艰。 办公场地在江北区某老旧大楼,面积不足500平方米。简陋的办公环境不仅影响到员工的正常工作、新员工的招聘,更影响到公司形象,让公司难以拓展业务。 该公司总经理黄力说,更恼火的是缺乏资金。跨境电商企业需要强大的信息化系统,仅一个平台系统优化和ERP系统优化,就需要好几百万元。 缺场地、缺钱两大难题,在市中小企业局和渝中区的帮扶下迎刃而解。渝欧公司入驻渝中区某高端写字楼,市区两级政府给予每月20元/平方米的租房专项补贴,仅此一项,该公司三年就能省下上百万元。 同时,渝中区拿出了“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扶持资金”200万元,帮助该公司顺利实施了平台系统优化和ERP系统改造升级,进而实现从海外采购—入关商检—海关备案—仓储管理—订单审批—订单处理—物流追踪等全流程信息化交付与管理,优化了用户申购办理流程,提升了用户购物体验,为该公司赢得更多客户。 五个方面16条措施,服务企业成长的全过程 利用政府多种措施的帮扶,摆脱经营困境并实现做大做强,渝欧公司见证的是我市针对小微企业的扶持机制。 “这套机制包含准入、融资、减负、集聚、服务等五个方面的16条政策措施,目的是解决企业从出生到成长壮大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障碍。”尹华川说。 准入方面,我市进一步降低了工商登记准入门槛,全面实施“先照后证”制度,减少前置许可项目,同时进一步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市级政府采购微型企业协议供货商增至300家,协议供货范围从办公文具扩至装饰材料等6大类。 融资方面,我市一方面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另一方面通过多种创新措施,提高了企业的贷款额度。数据显示,一年来,市财政累计下达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区县切块资金20亿元。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银行业小微企业贷款余额比各项贷款增速快0.48个百分点,小微企业贷款户数比上年同期增加2.23万户,小微企业申贷获得率比上年同期提高0.43个百分点。 减负方面,一年来,全市减免小微企业税收35.4亿元。去年8月,我市公布实施第一批减轻企业负担政策措施目录清单,今年2月份公布实施第二批减负清单,第三批规范中介服务机构收费目录清单将于年内发布实施,将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 集聚方面,一年来,全市新发展各类小微企业集聚发展载体112个,累计达到563个。服务方面,我市构建起了“网络平台、窗口平台、服务机构”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服务满意度保持在90%以上。 完善既有机制,推出创新举措 不过,宏观经济下行,我市不少中小微企业依然面临一些困难:出售、出租房屋税率太高,大大增加了企业成本;用工成本持续增长,社保缴费占工资总额40%以上,企业负担较重;企业缺乏或者留不住高端人才;市场需求持续低迷,企业订单下滑等。 针对企业的实际困难,我市除继续完善小微企业扶持机制外,还有新的举措。 尹华川表示,首先是加快推动载体建设,全年重点培育楼宇产业园30个,新增建筑面积400万平方米,扶持5-10家楼宇产业园专业运营服务机构,根据区域产业定位,打造产业定位清晰、配套服务完善、经济效益良好的楼宇产业园。 其次是多措并举,进一步缓解企业融资困难。今年我市将力争建立市级代偿补偿资金专户2亿元,向工信部和财政部积极申请代偿补偿资金3亿元,共同组成5亿元的代偿补偿资金。 同时,我市还将推进创新驱动,进一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力争全年培育认定市级“中小企业技术研发中心”20家以上,促进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在企业服务方面,我市将打造互联互通、统分结合、资源共享、协同联动的云服务平台网络体系,让中小微企业上网卖产品和服务,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