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消息,3月15日,央视“3•15”晚会曝光部分企业在加工虾仁时存在违规、超量添加“磷酸盐”等问题,引起社会消费者广泛关注。据了解,磷酸盐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制剂,亲水性强,一般呈白色粒装或粉末状结晶,在加工时能保持水分,可提升产品口感,业内称这样处理水产品的方式为“保水”或“泡药”。
根据GB2760-2024《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要求,冷冻虾仁磷酸及磷酸盐以磷酸根计,每1000克最大使用量为5克,即5‰。而“3•15”晚会曝光的某不法企业加工的冻虾仁,磷酸盐总量每公斤7.57克,相较国家最高允许标准含量超标51.4%;另一不法企业加工的冻虾仁,磷酸盐总量每公斤达12.5克,相较国家最高允许标准含量超标145%。据专家介绍,少量摄入磷酸盐对人体不会产生影响,但长期过量摄入会导致消化系统问题、钙磷比失衡(缺钙)、心血管疾病、结石等健康风险。
据了解,重庆市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联盟早在2023年即开始着手研发可替代化学保水剂“磷酸盐”的关键技术——即“清洁标签熟制预制产品生产关键技术”,其核心是把富含胶原蛋白的动物皮,通过特殊的物理加工工艺,制成胶原蛋白粉,可作为清洁标签配料替代磷酸盐,用于改善肉制品、水产加工制品等产品的口感。该技术采用的动物皮本身即为屠宰加工副产物,也属于食材,且加工过程中无任何化学添加,具备绿色、天然、安全以及“低成本”的特点;还能增加产品中胶原蛋白的含量,赋予产品具有更好的营养和健康属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