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菜单
“一带一路”背景下农业对外合作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
发布时间:2021-09-14 10:10:53
发布者:nongye
来源:重庆市农产品加工业协会
点击次数:0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随后,《关于促进农业对外合作的若干意见》《农业对外合作规划(2016—2020年》《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农业合作的愿景与行动》等文件相继出台,指出了国家农业相关单位农业对外合作交流的基本方向和途径。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为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使得中国对统筹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走出一条农业对外合作高质量发展道路的需求日益迫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中国农业资源禀赋差异较大,贸易互补性强,农业技术合作、农业投资前景广阔。新时期,进一步加强“一带一路”农业国际合作,解决好在农业对外合作过程中已经出现的问题,规避进一步发展可能存在的风险,对维护全球和区域粮食安全也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因地制宜创新投资方式,以农业科技为主导、以高质量农业企业为主体、以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为支撑,全方位规避现阶段农业对外合作面临的风险,是实现农业对外合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因地制宜创新农业对外合作方式

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内涵在于保产、高效、减量和增收。由于不同国家的地理环境、资源禀赋、风俗习惯存在很大差异,中国农业在对外合作过程中,应在前期进行大量的基础调研工作,分析不同区域的社会经济文化特点和农业特征,采取因地制宜的方针,不断创新农业投资方式,从而深化农业对外合作。

(一)充分了解合作国的政治经济环境

“一带一路”沿线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存在差异,这对农业合作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也为农业对外合作带来多重风险。政治环境方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同党派之间的执政理念差别很大,执政党派更替后,其对外政策常常会出现重要调整。因此,合作国政治环境的稳定程度直接关系到其政策法规的连续性,而政策法规的变化将使投资者难以有效预测投资成本和投资项目的可行性,从而存在一定的投资风险。在经济方面,一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行本地保护等政策,设置一系列障碍限制外国企业和产品的进入,直接影响了中国农业走出去的工作。这种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政治经济文化差异,促使中国在进行农业对外合作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合作国的政治经济环境,健全和完善“一带一路”背景下农业对外合作战略规划及支持政策,积极制定相应的预案和风险防范机制,最大限度地降低合作过程中的不稳定性,从国家层面为农业企业的对外合作奠定基础。

(二)了解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

农业对外合作不仅要实现境外农业资源开发、生产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等,还应充分尊重并了解当地文化。在此基础上,要加强“一带一路”参与国之间文化层面的交流与合作。近年来,随着中国农业对外合作的快速发展,部分企业只注重经济利益的短视行为对东道国造成了一定的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导致诸如“中国环境威胁论”和“掠夺式开发”等论调在一些国家形成了负面的舆论氛围。甚至部分农业企业没有考虑到当地人民的土地情怀,一味地大规模海外投资买地、租地,引发当地媒体和民众的普遍担忧,这使得中国农业对外合作的舆论环境十分不利。种种现象表明,农业对外合作的舆论环境有待改善,而这从根本上需要文化层面的沟通和交流。

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农业对外合作及高质量发展不能仅停留在单纯的经贸合作基础上,还涉及国与国之间、民与民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社会认同。目前,中国在对外合作初期,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等有了一定了解,但这只是最基础的阶段,还缺乏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因而由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解和纠纷时有发生。只有在文化层面重视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才能有助于农业对外合作迈向新台阶。同时,在了解合作国文化的基础上,实现中国农业生产理念和组织管理方式走出去是农业对外合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从根本上保证农业对外合作长期友好发展的重要前提。

二、明晰比较优势,创新合作方式

“一带一路”参与国的资源禀赋、自然条件、政治经济环境各不相同,尤其是在农业生产领域,不同国家的比较优势存在很大差别。因此,农业对外合作的内容不能单纯局限在某一领域,而应在了解不同国家比较优势的前提下,进行合作方式的创新发展。

(一)农业投资的前景依然广阔

中国现在形成了各种农业出境模式,如抱团出海、租地代种、替代种植、收购兼并等。与此同时,沿线国家正在建设铁路和公路等基础设施,对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加工、仓储、物流和运输都有巨大的投资需求,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前景非常广阔。但在农业对外合作高质量发展阶段,除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已有的投资模式外,还应该考虑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农业投资合作仍处于起步阶段。由于政治不稳定,经济增长不足,投资环境差,投资回报率低,沿线许多发展中国家吸引和利用海外投资的能力相对较弱。因此,一方面,中国应做好政策联动和风险防控,构建合理的国际规则体系,降低农业投资风险,同时需健全政策支持体系、完善政府管理与服务。另一方面,还需要改善投资领域和创新投资方法。例如,投资领域从低附加值的传统技术水平的上游链接扩展到加工、仓储、物流和销售的产业链。要特别注重有利于提升东道国农业技术水平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与加工能力的技术研发及农产品深加工的投资。另外,采取灵活多样的投资方式,如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相结合的方式或其他多元化投资方式,重点关注更有利于东道国接受的合资企业和其他投资方式。

(二)农业技术交流与合作前景广泛

相较一些周边国家而言,当前中国农业科技领域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虽然“一带一路”沿线部分中东欧国家农业技术水平相对较高,但整体而言,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农技研发和推广能力的制约,沿线国家和地区农业技术水平和农业生产效率相对较低。各国对先进的农业技术、管理方法、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等需求强烈。虽然农业对外合作前期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贸易等领域,但是农业对外合作高质量发展阶段,则应重视科技在农业合作中的重要地位,使合作国享受到科技为当地农业生产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利益。因此,促进农业对外合作高质量发展,要进一步发展农业科技,使农业科技在对外合作过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这是今后农业对外合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

总之,实现中国农业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高质量发展,应充分了解中国和合作国之间的比较优势,在已有农业对外合作方式的基础上,找到更加适合国家之间经济利益和发展前景的合作方式,实现双方利益的最大化。

三、以农业科技为主导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实现农业科技资源的区域有效配置和协调发展是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实现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数国家的农业科技基础设施薄弱,对农业科技的需求强烈。因此,“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农业对外合作,农业科技的地位愈加重要,且依靠科技发展现代农业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农业科技将是中国开展对外合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导。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农业生产在多方面已具有相当的优势,在制度创新、组织模式创新、生产和管理方法创新、农业技术研发等方面也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

然而,中国的农业技术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交流仍处于起步阶段,为实现农业对外合作的高质量发展,应充分重视农业科技在对外合作中的重要地位,发挥其主导作用,在多个投资领域实现科技创新,为农业对外合作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为此,一方面,需要从国家政策中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和指导。现阶段首先要依托由外交部、科技部、农业农村部等部委联合编制的中国农业科技走出去中长期规划,在创新工程和相关国家科技计划的指引下,加强“一带一路”农业区域科技合作机制的构建。另一方面,中国各地区农业科技水平发展不均衡,农业科技在进一步对外合作过程中还应充分发挥不同省份的“合力”,发挥不同科研院所和科研院校的优势,建立全国性的合作联盟,真正实现信息共享和科技资源优势互补,以增强中国农业科技对外合作的总体实力。

农业科技是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农业合作存在的明显的比较优势,中国农业对外合作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对农业科技力量的重视,必须发挥农业科技在农业合作中的主导地位。

四、以高质量跨国农业企业为主体

作为市场的主体,企业具有较强的市场开发和适应能力。农业企业在对外合作过程中既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也是实现中国农业对外合作高质量发展的主体。近年来,中国的农业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但现阶段企业面临的外部投资不确定性增多,许多农业企业仍然存在跨国经营经验不足、缺乏复合型国际人才、管理理念陈旧等问题,企业内生动力亟须加强。甚至一些企业仅采取单纯的海外买地等投资行为,对东道国政治和经济体系缺乏了解,不熟悉国际规则,无法融入当地社会和文化环境,在发展前进的道路上遇到了困难,从而未能真正发挥对外合作的桥梁和主体功能。

实现“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农业对外合作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跨国农业企业。高质量跨国农业企业的打造,首先要增强现阶段农业企业自身的实力,注重加强企业自身资金积累。因为在境外农业开发中,农业本身是弱质产业,从事农业的企业如果资金不足,开展境外投资与合作势必存在较大的困难,尤其是在一些需要较大资金投入的环节,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农业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其次,加强境外项目经验总结,将已有的经验和教训编辑成册,为中国其他没有境外管理经验的农业企业开展对外农业合作提供借鉴。最后,针对中国农业企业进行境外投资沟通、合作不足,大部分独立操作,不具规模的问题,采取整合国内企业资源的措施,将企业对外合作形成集团优势。另外,还应注意的是,农业企业在对外合作过程中,往往只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导致部分企业在农业对外合作中的粗放式发展和短视行为严重,突出表现为投资方式简单、领域集中、发展层次较低,不注重技术的交流与合作,不注重东道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和资源环境的保护。因此,农业企业的对外经济合作,国家可从宏观上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单个的农业企业须结合国家战略将农业对外合作当作一项长期工程来做。

因此,高质量跨国农业企业的特点是自身实力较强,且企业间实现了充分合作和交流,在对外合作中能形成集团优势。最重要的是,高质量跨国农业企业符合国家农业对外合作的政策目标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整体安排,致力于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不仅能实现农业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还能有效提升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共同发展和互利共赢。

五、以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为支撑

多位专家和企业界人士提出,走出去的最大瓶颈在于缺乏懂得国际农业发展大势、了解对象国农业政策的专门人才。现阶段,中国农业国际型人才还较为匮乏,而农业对外合作高质量发展则离不开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支撑。不论是前期对合作国政治经济文化特点的了解,还是后期与合作国开展一定的合作交流,都离不开一批懂得国外法律、法规、经济、文化等相关的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尤其是作为沟通桥梁的农业企业,更离不开相应的人才储备,否则农业企业在对外合作过程中会面临很多困难。境外农业发展环境不同,因此需要全面的复合型人才从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管理工作,如兼具战略发展思维和系统服务能力的招商人才、兼具持续共赢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服务人才、兼具生态合作思维和资源集聚能力的资源整合人才等。

来源:《农业展望》2021年1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